提到扬州让人心动的地方,秀美灵动的瘦西湖必定是绕不开的“C位”。为蜀冈—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立法是今年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一项重点立法项目。前不久《扬州市蜀冈—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(草案)》提交扬州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一审。“分区分级保护”“天际线保护视廊和廊道”“天际线保护高度控制”……一系列具有特殊性和地方特色的内容出现在其中,引人注目。
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,自2015年扬州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,扬州市地方立法工作紧密围绕城市发展需求,积极回应民生关切,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,相继出台了22部实体地方性法规,以高质量立法为“好地方”扬州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。
“全国首创”持续涌现
扬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,文化是扬州的“城市符号”。走在扬州的街头巷尾,想读书时随时能拐进一间城市书房,甚至在公园里也能偶遇书香。三湾城市书房位于运河三湾风景区古运河河畔,错落有致整齐排列,常常上新的畅销书整齐排列,扫码就能借走心仪的读物,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海量的数字馆藏。选一处临窗而坐,抬眼可赏湖光潋滟、四季更迭,低头可悟书籍之美、文化之味。
在扬州,类似这样建在公园里的城市书房不胜枚举。从2015年第一间城市书房点亮灯光开始,这些小而美的阅读空间,就在城市最繁华、最漂亮、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,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,其中不少还是24小时免费向市民开放,渐渐地成为市民享受阅读、提升自我的精神家园,长成了独树一帜的“扬州模式”。
如何将这样的模式固化,通过城市书房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推进全民阅读?2022年,全国首部以城市书房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《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》正式出台。该条例以规范城市书房建设、运行和管理,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彰显城市文化特质,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立法目的,立足于解决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保障力度不够、相关主体职责边界不清、运行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。
“这十年,扬州全市建成了70家城市书房,其中扬州市图书馆直属的有56家,新办理了22万张借阅证。”扬州市图书馆原馆长朱军笑着细数。这些数字里藏着无数人与书的故事。如今每一家城市书房各美其美,有着自己独特的书香魅力。
这样的“全国首创”持续涌现。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,扬州市聚焦民生热点,《扬州市老年人优待条例》作为全国首部以“老年人优待”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,亮点纷呈。将老年人免费进入政府举办的旅游景点、免费乘坐公交的年龄从70周岁扩大至65周岁,规定老年人患病住院期间子女每年享受累计不少于5天的护理假且工资福利待遇不变,在养老、医疗、文体娱乐、生活便利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的优待,让老年人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。
全过程人民民主可知可感
立法的生命力,在于扎根民意土壤。如今扬州2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遍布乡镇、社区、企业,成为民意直达立法的 “直通车”。
养老是家家户户都关心的事。“高龄老人人户分离,异地而居,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享受不到怎么办?”扬州市人大代表、文昌花园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郑翔介绍,在一次立法座谈会上,有居民提出了这个疑问。郑翔记在了心里,以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大会提出了《关于常住地申报高龄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工作的建议》。“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对该建议重点督办,现在已经实现可在常住地申请并开展服务。”在郑翔看来,联系点在组织居民参与立法讨论、提出意见的过程中,居民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立法不仅是专业人士的“专业事”,也是群众的“身边事”,在参与的过程中也会深入了解条例的制定过程和意义。
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,为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,扬州不断创新工作机制,在全省较早出台《在地方立法中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见》,建立立法公开征求意见、基层立法联系点、立法专家顾问等9项工作制度,其中“立法建议采纳证书”制度被省人大采用推广。2023年4月19日,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向84岁老人杨文祥先生颁发首张《立法建议采纳证书》,这一创新举措有效激发了公众参与立法的热情,相关做法被省人大采纳并向全省推广。
炒股可以杠杆的平台,手机股票配资平台,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